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景洪勐养、攸乐山(27雄、17雌及卵)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68mm,雌蛙体长82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9。体细长而扁平;头较宽扁,长、宽几乎相等;雄蛙吻斜而略尖,雌蛙吻端圆;吻棱明显,自鼻孔斜向前下方至唇缘;鼻孔略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和上眼睑宽;瞳孔平置;鼓膜圆,距眼后角近,为眼径的1/2—2/3;犁骨齿强,左右列平置,或者略呈弧状,左右不相遇,其外侧位于内鼻孔之内侧前方;舌梨形,后端缺刻深。
表249 黑蹼树蛙成体量度(云南景洪)
Table 249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kio Ohler et Delorme (Jinghong, Yunnan)
单位:mm
项目 27♂♂ 7♀♀ 项目 27♂♂ 7♀♀
体 长
SVL 64.0—74.0
67.9 74.0—95.0
81.6 鼓 膜
TD 3.8—5.0
4.6
6.8 4.8—6.0
5.3
6.5
头 长
HL 21.0—24.0
22.5
33.2 23.5—29.5
26.1
32.0 前臂及
手 长
LAHL 31.0—36.0
33.9
50.0 36.0—45.0
40.3
49.4
头 宽
HW 21.0—23.0
21.8
32.2 23.5—31.0
26.4
32.4 后肢长
HLL 100.0—118.0
108.8
160.7 122.5—155.0
133.1
163.1
吻 长
SL 9.4—11.0
10.4
15.4 11.0—13.5
12.2
15.0 胫 长
TL 31.5—39.5
34.1
50.4 37.0—48.5
41.7
51.1
鼻间距
INS 5.0—6.0
5.4
8.0 5.0—6.5
6.0
7.4 跗足长
TFL 45.5—53.0
49.4
73.0 54.0—69.0
61.1
74.9
眼间距
IOS 6.9—9.3
8.2
12.1 9.0—10.4
9.6
11.8 第三指吸盘
FDWⅢ 4.2—5.7
4.9
7.2 5.5—7.0
6.1
7.5
眼睑宽
UEW 4.2—6.0
5.5
8.1 5.8—7.0
6.1
7.5 第四趾吸盘
TDWⅣ 3.0—4.2
3.7
5.4 4.0—6.0
4.7
5.8
眼 径
ED 7.0—8.6
7.8
11.5 6.5—8.6
7.7
9.4
前肢长,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指端均有吸盘及马蹄形边缘沟,吸盘腹面均有肉质垫,第一指吸盘较小,第三指吸盘等于或略大于鼓膜;指长顺序3、4、2、1;指间满蹼,且达掌的基部;关节下瘤明显,远端者较大;除第一指外,其余各指都有成行的小指基下瘤。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略超过眼,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第三、第五趾等长;趾吸盘小于指吸盘,均有马蹄形边缘沟及肉质垫;指、趾吸盘背面可见“Y”形迹;趾间满蹼,蹠间蹼达踉基部,第一、第五趾游离侧具缘膜;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小而扁平,无外蹠突。
体背皮肤平滑。体侧、胸、腹及股后满布小圆疣,股腹面小圆疣间杂以较大的圆疣;颞褶细,在鼓膜上方作钝角状弯曲;前臂后外方有一宽厚的肤褶,突出呈椭圆形,延伸至第四指吸盘外缘,该处肤褶较窄,成棱状;肘关节内侧也有肤褶;胫跗关节后下方为方形肤褶,再转向跗、蹠外侧至第五趾吸盘基部成棱状窄肤褶;肛上方也有明显的方形肤褶。
生活时背面全为绿色,少数个体背上有若干乳白色斑点或有深绿色横纹;腋部有一个大黑斑,体侧灰黑色,密布成极细的灰黑色网状纹,还有无数乳黄色斑点;四肢具深绿色横纹,云南攸乐山的个体则无;除内侧2指、趾间蹼和指、趾远端蹼为浅黄色外,蹼以黑色为主;肤褶黄白色。体腹面黄绿色。虹彩金黄色,瞳孔暗褐色。液浸标本体背紫罗兰或紫棕色。
第二性征:雄蛙第一指内侧上方有一乳白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圆形;
无雄性线。
卵:卵泡浅黄色;卵粒动物极灰黄色,植物极乳黄色;卵径3mm左右。
蝌蚪:唇齿式为I:5+5/III(Liem, 1970: 99)。
成体:雄蛙体长68mm,雌蛙体长82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9。体细长而扁平;头较宽扁,长、宽几乎相等;雄蛙吻斜而略尖,雌蛙吻端圆;吻棱明显,自鼻孔斜向前下方至唇缘;鼻孔略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和上眼睑宽;瞳孔平置;鼓膜圆,距眼后角近,为眼径的1/2—2/3;犁骨齿强,左右列平置,或者略呈弧状,左右不相遇,其外侧位于内鼻孔之内侧前方;舌梨形,后端缺刻深。
表249 黑蹼树蛙成体量度(云南景洪)
Table 249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kio Ohler et Delorme (Jinghong, Yunnan)
单位:mm
项目 27♂♂ 7♀♀ 项目 27♂♂ 7♀♀
体 长
SVL 64.0—74.0
67.9 74.0—95.0
81.6 鼓 膜
TD 3.8—5.0
4.6
6.8 4.8—6.0
5.3
6.5
头 长
HL 21.0—24.0
22.5
33.2 23.5—29.5
26.1
32.0 前臂及
手 长
LAHL 31.0—36.0
33.9
50.0 36.0—45.0
40.3
49.4
头 宽
HW 21.0—23.0
21.8
32.2 23.5—31.0
26.4
32.4 后肢长
HLL 100.0—118.0
108.8
160.7 122.5—155.0
133.1
163.1
吻 长
SL 9.4—11.0
10.4
15.4 11.0—13.5
12.2
15.0 胫 长
TL 31.5—39.5
34.1
50.4 37.0—48.5
41.7
51.1
鼻间距
INS 5.0—6.0
5.4
8.0 5.0—6.5
6.0
7.4 跗足长
TFL 45.5—53.0
49.4
73.0 54.0—69.0
61.1
74.9
眼间距
IOS 6.9—9.3
8.2
12.1 9.0—10.4
9.6
11.8 第三指吸盘
FDWⅢ 4.2—5.7
4.9
7.2 5.5—7.0
6.1
7.5
眼睑宽
UEW 4.2—6.0
5.5
8.1 5.8—7.0
6.1
7.5 第四趾吸盘
TDWⅣ 3.0—4.2
3.7
5.4 4.0—6.0
4.7
5.8
眼 径
ED 7.0—8.6
7.8
11.5 6.5—8.6
7.7
9.4
前肢长,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指端均有吸盘及马蹄形边缘沟,吸盘腹面均有肉质垫,第一指吸盘较小,第三指吸盘等于或略大于鼓膜;指长顺序3、4、2、1;指间满蹼,且达掌的基部;关节下瘤明显,远端者较大;除第一指外,其余各指都有成行的小指基下瘤。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略超过眼,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第三、第五趾等长;趾吸盘小于指吸盘,均有马蹄形边缘沟及肉质垫;指、趾吸盘背面可见“Y”形迹;趾间满蹼,蹠间蹼达踉基部,第一、第五趾游离侧具缘膜;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小而扁平,无外蹠突。
体背皮肤平滑。体侧、胸、腹及股后满布小圆疣,股腹面小圆疣间杂以较大的圆疣;颞褶细,在鼓膜上方作钝角状弯曲;前臂后外方有一宽厚的肤褶,突出呈椭圆形,延伸至第四指吸盘外缘,该处肤褶较窄,成棱状;肘关节内侧也有肤褶;胫跗关节后下方为方形肤褶,再转向跗、蹠外侧至第五趾吸盘基部成棱状窄肤褶;肛上方也有明显的方形肤褶。
生活时背面全为绿色,少数个体背上有若干乳白色斑点或有深绿色横纹;腋部有一个大黑斑,体侧灰黑色,密布成极细的灰黑色网状纹,还有无数乳黄色斑点;四肢具深绿色横纹,云南攸乐山的个体则无;除内侧2指、趾间蹼和指、趾远端蹼为浅黄色外,蹼以黑色为主;肤褶黄白色。体腹面黄绿色。虹彩金黄色,瞳孔暗褐色。液浸标本体背紫罗兰或紫棕色。
第二性征:雄蛙第一指内侧上方有一乳白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圆形;
无雄性线。
卵:卵泡浅黄色;卵粒动物极灰黄色,植物极乳黄色;卵径3mm左右。
蝌蚪:唇齿式为I:5+5/III(Liem, 1970: 99)。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背面绿色,腋部有一个大黑斑,趾间蹼大部为黑色;前臂后外侧有宽厚而突出的椭圆形肤褶;指、趾间为满蹼。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于海拔1000m左右的热带季雨林中。干旱季节常分散栖于森林里,雨季的夜晚则大量出现在水塘、水坑附近的乔木、灌丛或草丛上,甚至公路上也可见到。5—6月为繁殖季节,在雨夜雌雄蛙大量集群于水塘等静水域边的阔叶树丛枝叶之间,跳跃或滑翔追逐,雄蛙发出“wai…gu…”的响亮叫声;雌、雄蛙抱对产卵于水域上方的枝叶上,卵泡被叶片包卷着,距水面1—10m。据谭安鸣等(1987)报道,1986年6月8日至14日先后在云南勐腊县城郊及勐仑地区连下几场大雨之后,在大榕树上挂有大量卵泡,曾在勐仑一棵树上观察到100只以上的成蛙,发出的鸣叫声在50m以外即可听到,通常3—5只雄蛙共抱1只雌蛙,还有7只(2雌,5雄)抱成一团的情况。繁殖期以后,成蛙分散活动而不易发现。在同一生境还栖息有其他的蛙类。
据解剖CIB 79 II 0215号雌蛙标本,卵巢内怀有不同发育时期的卵226粒,其中卵径3mm的卵有113粒,1.5mm的卵有113粒。根据此蛙卵粒发育情况分析,该蛙可能一年产卵2次。
据解剖CIB 79 II 0215号雌蛙标本,卵巢内怀有不同发育时期的卵226粒,其中卵径3mm的卵有113粒,1.5mm的卵有113粒。根据此蛙卵粒发育情况分析,该蛙可能一年产卵2次。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云南(景洪勐养、勐腊勋仑)、广西(龙州、凭祥、上思十万大山);
分类讨论
讨论 刘承钊和胡淑琴(1959: 524)将采于云南景洪市勐养的树蛙标本定名为黑蹼树蛙Rhacophorus reinwardtii (Boie)。Ohler和Delorme (2006: 86—97)将老挝丰沙里(Phongsaly, Laos)的标本定名为新种Rhacophorus kio,该新种与产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的
Rhacophorus reinwardtii主要区别是R. kio体形较大,雄性体长58.0—79.1(67.1)mm;指、趾蹼近端为黑色,无白色纵纹,远端为橘黄色;背面皮肤具有小疣。而R. reinwanrdtii
的体形较小,雄性体长41.6—52.5(49.3)mm;指、趾蹼为黑色,达远端边缘,蹼上有白色纵纹。同时,该文将中国云南和广西列人其分布区,即将中国境内原定名为R.reinwanrdtii的标本均认为是R. kio。费梁和叶昌媛比较了中国和老挝标本的形态描述,认为中国标本体背面皮肤光滑,上唇部位无细白线等特征与R. kio有所不同,鉴于R. kio的模式标本产地老挝丰沙里与中国标本产地云南勋腊相距很近,因此,暂将中国原定名为R. reinwanrdtii的标本改订为Rhacophorus kio,待核查老挝丰沙里标本,并作进一步分类研究。鉴于该种中文名已经习用多年,建议不作改动,仍用黑蹼树蛙。
Rhacophorus reinwardtii主要区别是R. kio体形较大,雄性体长58.0—79.1(67.1)mm;指、趾蹼近端为黑色,无白色纵纹,远端为橘黄色;背面皮肤具有小疣。而R. reinwanrdtii
的体形较小,雄性体长41.6—52.5(49.3)mm;指、趾蹼为黑色,达远端边缘,蹼上有白色纵纹。同时,该文将中国云南和广西列人其分布区,即将中国境内原定名为R.reinwanrdtii的标本均认为是R. kio。费梁和叶昌媛比较了中国和老挝标本的形态描述,认为中国标本体背面皮肤光滑,上唇部位无细白线等特征与R. kio有所不同,鉴于R. kio的模式标本产地老挝丰沙里与中国标本产地云南勋腊相距很近,因此,暂将中国原定名为R. reinwanrdtii的标本改订为Rhacophorus kio,待核查老挝丰沙里标本,并作进一步分类研究。鉴于该种中文名已经习用多年,建议不作改动,仍用黑蹼树蛙。